总目录
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研究 1
引 言 与蓝海共创未来 2
第一部分 领军城市建设的框架条件 3
一、国内领先,国际争先 3
二、更高水平、更大规模 4
三、更远航行、更深潜伏 5
四、更多创新,更全发展 5
第二部分 蓝色经济的发展与竞争 7
一、青岛距离国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有多远 7
二、国内海洋城市的竞争 8
三、国际海洋经济发展 11
四、青岛的信心 16
第三部分 打造蓝色经济领军部门 17
一、传统海洋经济部门的发展选择 17
二、发展具有“全球性本质”的未来产业 20
三、集中实施大型海工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23
第四部分 领军城市建设的路径 24
一、创新引领未来 24
二、聚揽多样化人才 25
三、增加海洋产业资金投入 26
四、筑牢跨领域产业基础 27
五、确保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平衡发展 27
六、推进军工产业支撑海洋拓展 28
七、拓展城市外交,强化海洋产业的国际合作 28
八、实现高水平的海洋环境保护 29
第五部分 领军蓝色经济的城市保障 30
一、再开放:追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脚步 30
二、深改革:让青岛成为活力城市 31
三、构建领先的基础设施 32
四、打造东北亚财富管理中心 34
五、激活包容性城市文化 35
六、发挥领导力 36
第六部分 领军城市建设的未来瞻望 38
近期,2020年,提升全球利基城市地位。 39
远期,203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全球领军城市。 39
远景,2050年,建成世界城市。 39
结 语 40
青岛市实现蓝色跨越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 44
前 言 45
第一部分 跨入人类活动的海洋世界 46
一、蓝色跨越的目标 46
二、蓝色跨越的关键指标 46
第二部分 蓝色跨越的953突破 48
一、抓住近在眼前的9个机遇 49
二、助力加速5个中期增长点 55
三、发掘培育3项未来战略领域 59
第三部分 蓝色跨越的3大关键支撑:技术、人才、资本 64
一、创新海洋技术,提高海洋生产力 64
二、改进人才教育培训,为蓝色跨越提供持久动力 65
三、财政金融资本激发蓝色跨越活力 66
第四部分 蓝色跨越的主体和路径 68
一、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蓝色跨越 69
二、信息指引跨越:确保海洋数据的易得性 70
三、从陆海统筹到陆海空统筹跨越 72
四、军民融合,并肩跨越 73
五、园区和平台:打造蓝色跨越的弹射器 74
六、强化蓝色跨越的合作和领导 76
第五部分 蓝色跨越的近、中、长期预测 77
一、近期0-5年(2020年前),为蓝色跨越助力期 77
二、中期5-15年(2030年前),为跨越期 77
三、长期15-35年(2050年前),为领军期 78
结语 78
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研究 79
前 言 80
一、中国产学研的合作状况和问题 80
(一)产学研发展状况 80
(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 81
(三)产学研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82
二、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84
(一)美国市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制 84
(二)以色列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86
(三)韩国科学园区在产学研合作中最引人注目 88
(四)日本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支柱是技术转移机构 89
(五)德国四大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会 92
三、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和挑战 94
(一)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大利好和三大潜力 94
(二)青岛发展海洋经济产学研面临的挑战 96
四、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96
(一)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目标 97
(二)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原则 98
五、青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机制创新 99
(一)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理念创新 99
(二)创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学研协作联盟 100
(三)建立青岛市产学研一体化的垂直协调机制 101
(四)试行首席科学家制度 103
(五)设立青岛市产学研论坛 103
(六)建立世界领先的新型研究开发法人制度 103
(七)实行“交叉任职制”,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 104
(八)探索实施创新券政策 104
六、青岛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产业方向 105
(一)期待国家力量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105
(二)重点资助青岛优势技术的吸收转化 105
(三)完善海洋技术——产业链 105
(四)关注开辟新的技术——产业方向 107
(五)兼顾海陆现代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07
(六)配套海洋国防科技研发 109
七、构建青岛海洋经济技术扩散及商业化体系 109
(一)修订、细化产学研合作的法规政策 109
(二)推动政府从主导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 110
(三)鼓励大企业进行海洋科技风险投资 110
(四)引导高校开设技术经营专业,培养技术经营型人才 110
(五)激励科研人员个人进行成果转化 111
(六)鼓励科技成果的本地化应用 112
结 语 113
创新蓝色硅谷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孵化优势研究 114
第一部分 创新蓝色硅谷体制机制 115
一、蓝色硅谷: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海上丝绸之路 115
二、青岛蓝色硅谷与核心区:机遇和挑战 116
(一)青岛蓝色硅谷的机遇和挑战 116
(二)蓝色硅谷核心区的优势和挑战 117
(三)建议将蓝色硅谷核心区定名为“蓝谷” 120
三、国内外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比较 120
四、蓝谷的定位 124
(一)官方网站关于蓝谷的功能定位 124
(二)百度百科对蓝谷的发展定位 124
(三)蓝谷的价值定位 125
五、蓝谷的发展原则 127
(一)立足蓝色经济:试验田+桥头堡+根据地 127
(二)官学商(产学研):协作创新 127
(三)从发挥比较优势到跨界发展 129
(四)循序渐进 131
六、蓝谷的体制机制创新 131
(一)法定机构:理事会领导下的蓝谷管理局 132
(二)条块结合: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协调共事 133
(三)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 134
(四)分布式、多中心:丰富管理主体 134
(五)全球搜索多元化人才 135
(六)基地+基金+产业群:可持续的发展 136
第二部分 蓝谷科技孵化的系统化支持机制建设 138
一、中国孵化器的特点及发展瓶颈 139
二、青岛科技孵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1
(一)青岛市孵化器整体发展情况和问题 141
(二)青岛蓝谷孵化器的优势和挑战 141
三、国外孵化器的类型特点 142
(一)国际孵化器的目标和特点 142
(二)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组织形态 143
四、国内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144
(一)我国孵化器的类别 145
(二)我国市场化孵化器的运营模式 147
五、青岛蓝谷科技孵化器的价值定位 149
(一)开放式创新:服务中国,面向世界 150
(二)政府与大学、科研院所主办,多元化主体参与 150
(三)公益性为主,鼓励盈利性孵化器发展 151
(四)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孵化器” 152
(五)提供增值服务 152
六、蓝谷科技孵化器运营模式选择与创新 153
(一)“大孵化器”和“小孵化器”:区外区内一体孵化 153
(二)从专业孵化到复合型孵化 156
(三)从孵化项目到孵化公司 158
(四)法定机构下的管理运行模式 159
七、蓝谷基于“大孵化器战略”的发展支持 160
(一)政府角色:分阶段提供重点支持 160
(二)用足国家扶持政策 161
(三)积极申办国家级科技园区 163
(四)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探讨实行委托管理制 163
(五)搭建投融资及社会服务平台 163
(六)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64
(七)搭建孵化器协作网络 165
八、蓝谷基于“小孵化器战略”的发展支持 165
(一)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吸引 165
(二)鼓励个人在蓝谷创业 166
(三)为外来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 166
第三部分 蓝谷发展目标及未来前瞻 166
一、整合全市资源支持蓝谷建设 166
二、将崭新的大学、研究机构、居住环境、文化设施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167
三、超越而不是简单模仿硅谷 168
中国法定机构改革及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作为法定机构的运营模式研究 171
一、法定机构的类型特点 172
(一)法定机构的含义 172
(二)法定机构的产生 172
(三)法定机构的类型 173
(四)法定机构的特点 174
二、广东法定机构的运行模式研究 174
(一)广东法定机构改革的主要举措 175
(二)广东法定机构改革的成效 177
(三)广东法定机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8
三、青岛蓝谷作为法定机构的运营模式建议 179
(一)蓝谷的管理架构 179
(二)蓝谷的人事管理及薪酬福利制度 180
(三)蓝谷的资金来源 181
(四)蓝谷与政府部门的衔接 182
(五)蓝谷的立法 182
(六)蓝谷的监管 183
四、蓝色硅谷核心区进行法定机构试点的路径 184
(一)顶层设计 184
(二)调整和完善机构设置 184
(三)完善内部制度及运作机制 184
(四)推行职位职级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 185
青岛市创新扶持蓝高新龙头企业政策研究 186
引 言 187
一、世界各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87
(一)政府重视扶持 187
(二)促进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财税政策 189
(三)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 191
(四)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193
(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 195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政策 197
(七)科技人才政策 197
(八)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 198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
二、国内高新技术及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 200
(一)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措施 200
(二)国家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 201
(三)福建两个“九条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203
(四)国内各地近年推出的代表性高新政策 204
三、青岛市蓝高新企业发展环境和优势 210
(一)发展环境 211
(二)发展优势 212
四、青岛市扶持高新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 213
(一)高新企业扶持政策 214
(二)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 215
五、青岛市蓝高新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6
(一)蓝高新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 216
(二)政府蓝高新企业发展政策不配套 216
(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 217
六、青岛市发展扶持蓝高新龙头企业政策20条 218
(一)支持先进海洋技术研发应用,培育新型海洋产业 219
(二)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220
(三)加强蓝高新龙头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222
(四)提高蓝高新企业生产效率 223
(五)强化蓝高新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财税金融支持 224
(六)推动蓝高新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226
(七)统筹协调,为蓝高新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27
(八)其他事项 227
青岛市建设国家级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研究 228
一、背景和意义 229
二、国家级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 229
(一)保障基地的保障对象 229
(二)保障基地的功能 230
三、在青岛设立国家级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 230
(一)深远海保障需求的特点 230
(二)目前深远海保障存在问题 231
(三)青岛市建立国家级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的优势 232
(四)青岛综合保障基地设立两园区 233
四、建立分级保障模式,完善体制机制 234
(一)树立“综合”保障意识 234
(二)建立分级保障体系 235
(三)让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5
(四)成立保障基地管委会/管理局 235
五、筑牢保障基地的综合支撑 236
(一)建立完善的基础保障能力 236
(二)科技主导,技装优先 238
(三)强化多层次人员保障 239
(四)提升海事服务保障水平 239
(五)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40
(六)军地联手,快捷灵敏 240
(七)拓宽国际、国内保障渠道 241
(八)强化公共关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41
六、积极申办国家级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 242
吸引非政府资金参与推动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43
一、引论 244
(一)非政府资金的概念 244
(二)吸引非政府资金参与推动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44
二、青岛非政府资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46
(一)“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使得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249
(二)政策落实还需进一步细化、深化 249
(三)融资难造成后续发展资金不足 250
(四)地位不对等使民间资本无法与国有企业、公办机构平等竞争 250
(五)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成本高 250
三、关于吸引非政府资金参与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50
(一)总体建议 250
(二)非政府资金参与的机制与模式 252
(三)非政府资金参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257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纳非政府资金的建议 260
(五)促进非政府资金参与国企改革的政策建议 262
(六)促进非政府资金进入社会事业的政策建议 263
(七)促进非政府资金进入军工企业的政策建议 264
国际国内海洋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趋势及青岛市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 266
第一部分 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位置及国内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67
一、青岛海洋经济总体情况 267
二、三次产业比重情况 269
三、分产业发展情况 272
(一)海洋渔业 273
(二)海洋盐业和盐化工 275
(三)海洋船舶工业(包括海洋设备制造业) 275
(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277
(五)海洋电力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278
(六)海水利用业 279
(七)海洋工程建筑业 279
(八)海洋旅游业 280
(九)海洋交通运输业 280
(十)其他海洋服务业 283
第二部分 国际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经验与趋势 284
一、世界部分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86
(一)世界海洋渔业发展趋势 286
(二)世界海水利用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87
(三)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特点 288
二、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89
(一)海洋建筑业 290
(二)海洋生物资源业和生物技术产业 291
(三)海洋矿业 294
(四)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295
(五)海洋船舶与舟艇修造业 296
(六)滨海旅游与休闲业 296
(七)海洋交通运输业 299
三、欧洲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经验与趋势 299
(一)欧盟水上运输平台计划 299
(二)欧盟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 301
(三)法国可再生能源业 301
(四)英国海上风电产业 302
(五)希腊海洋交通运输业 304
(六)英国海事仲裁服务 305
(七)挪威的海洋金融业 305
(八)挪威造船业 306
四、日韩海洋产业发展经验与趋势 306
(一)日韩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307
(二)日本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309
第三部分 国内海洋产业政策分析 310
一、海洋渔业 314
二、海洋盐业和盐化工 320
三、海洋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323
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330
五、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334
六、海水利用业 338
七、海洋工程建筑业 343
八、海洋旅游业 343
九、邮轮游艇 346
十、海洋交通运输业 352
十一、海洋金融服务业和海洋公共服务业 355
第四部分 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建议与步骤 356
一、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建议 357
(一)海洋渔业 357
(二)海洋船舶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359
(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361
(四)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362
(五)海水利用业 363
(六)海洋工程建筑业 364
(七)海洋交通运输业 364
(八)滨海旅游业 365
(九)涉海服务业 366
二、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步骤 367
(一)抓住近在眼前的9个机遇 367
(二)助力加速5个中期增长点 367
(三)发掘培育3项未来战略领域 368
第五部分 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保障 368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8
二、保障充分的资金投入 368
三、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368
四、培育发展企业主体 369
五、积极规划建设重大项目 369
六、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370
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370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设置方向规划评估报告 371
前 言 372
第一部分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3
一、美国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4
(一)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IO) 374
(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 375
(三)夏威夷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研究院 376
(四)夏威夷海洋研究中心 376
二、英国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6
英国国家海洋学研究中心(NOC) 377
三、法国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7
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 377
四、日本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8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 379
五、俄罗斯海洋实验室与科研机构 379
俄罗斯:P.P.希尔绍夫海洋资源研究院(RAS) 379
第二部分 我国主要海洋科研机构布局 380
一、地理分布:北多南少 380
二、学科格局:硬科学重软科学轻、传统学科重新兴学科轻 381
第三部分 国际及中国海洋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 382
一、美国海洋科技 382
二、欧盟海洋科技 386
三、日本海洋科技 389
四、俄罗斯海洋科技 390
五、韩国海洋科技 391
六、中国海洋科技 391
第四部分 国内外主要海洋实验室评估及比对分析 393
一、与国际比较,国内较为完备的海洋实验室 395
(一)海洋生物实验室 395
(二)海洋装备实验室 400
(三)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实验室 403
(四)海洋声学实验室 404
(五)海洋生物医药实验室 406
(六)海洋物质循环实验室 408
二、与国际比较,国内初步建立的实验室 410
(一)极地海洋实验室 410
(二)灾害实验室 413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414
(四)局部海域(太平洋)实验室 415
三、与国际比较,国内尚未建立的实验室 416
(一)海洋环境安全实验室 417
(二)海洋电磁实验室 417
(三)洋流实验室 418
(四)古海洋实验室 419
(五)海洋生理实验室 420
(六)水下文化遗产实验室 420
第五部分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规划评估及设置建议 421
一、规划评估建议依据 421
二、规划评估建议 421
(一)极地海洋实验室 423
(二)灾害实验室 424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424
(四)局部海域(太平洋)实验室 425
(五)海洋环境安全实验室 425
(六)海洋电磁实验室 426
(七)洋流实验室 427
(八)古海洋实验室 427
如有需要,请与山东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联系。
电话:0531-88361367
邮箱:haiyangzhanl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