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篇 “一谷两区”空间布局与“百年青岛”发展研究 23
摘要 25
第一部分 青岛的新百年愿景 26
一、从“世界的青岛”到“青岛的世界” 26
二、新百年: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国际海洋城市 26
三、“百年青岛”的历史积淀及影响 27
第二部分 “一谷两区”与“百年青岛”的发展挑战 28
一、国际城市要达到高标准 28
二、“一谷两区”如何建立生活共同体 28
三、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青岛的个性和气质 29
四、精致的文化之外,如何体现和谐和包容 29
五、青岛直辖:与山东其他地区的竞合 29
第三部分 “一谷两区”与“百年青岛”的发展建议 30
一、把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国际海洋城市”纳入国家战略 30
二、聚焦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31
三、建设21世纪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 31
四、人口决定城市未来 33
五、多业态保障持续活力 34
六、与周边区域联动伴生 34
七、山泽之利不可尽取 34
八、传承城市文脉,建设永恒之城 35
第四部分 “一谷两区”为青岛“新百年”奠基 35
一、对新“百年青岛”提供空间地理支撑 36
二、凝聚新“百年青岛”发展新动能 36
三、打造引领全球的新产业、新经济 37
四、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新社会 38
第二篇 环东北亚经济圈青岛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113
摘 要 115
一、青岛城市定位概述 117
二、青岛在环东北亚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一港一城一中心” 119
(一)“一港一城一中心”彰显青岛在东北亚的核心优势 119
(二)“一港一城一中心”是“一带一路”框架的坚强支柱 120
(三)“一港一城一中心”助力青岛实现“两个100年”战略目标 120
(四)“一港一城一中心”是青岛的自我认知与期许 121
三、“一港一城一中心”建设的国内机遇 121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青岛机遇 121
(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青岛机遇 122
(三)与天津、大连开展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123
四、“一港一城一中心”建设在东北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24
(一)东北亚的国家角逐 124
(二)东北亚的未来及青岛的机遇 127
五、走好“一港一城一中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132
(一)国际化港口要大踏步“走出去” 132
(二)国际化城市要便利化国际生活 132
(三)国际海洋科教-产业中心要更接地气 133
第三篇 青岛与国内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错位发展研究 216
摘 要 218
第一部分 各支点城市战略定位综述 219
一、青岛: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 219
二、上海:构建“五大中心”城市 220
三、天津:打造“一带一路”的新支点 220
四、宁波-舟山: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221
五、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21
六、深圳:成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城市 222
七、湛江:打造南海门户城市 222
八、汕头:打造21世纪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223
九、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产业之都” 223
十、日照:建设“一带一路”交通枢纽中心 224
十一、大连:建设东北亚区域核心城市 224
十二、福州: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 224
十三、厦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美丽海洋的典范城市 224
十四、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225
十五、海口:建设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225
十六、三亚:打造“一市、两都、三中心” 226
第二部分 各支点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226
一、综合竞争力 226
二、区位条件 227
三、政策环境 229
四、创新能力 230
五、国际国内贸易 230
六、集疏运体系 231
七、产业发展 232
(一)服务业 232
(二)海洋经济 234
(三)装备制造 238
(四)传统优势产业 240
(五)战略新兴产业 244
第三部分 青岛错位发展的7大支点 246
一、海洋科教-产业发展支点 246
二、港航运输支点 247
三、深远海保障支点 247
四、军民融合支点 248
五、现代金融服务业支点 249
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支点 249
七、东北亚国际合作支点 250
第四部分 青岛错位发展的四条路径 250
一、以经济网络建设为契机打造“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国际海洋城市” 250
二、以政策为推手促进金融业、海洋科教和产业联动发展 251
三、以港口为基点服务黄河流域国际贸易产业发展 253
四、以“一谷两区”为引领带动全局发展 255
第四篇 青岛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功能提升研究 135
摘 要 137
一、亚欧大陆桥运营状况分析 138
(一)2014年国内亚欧大陆桥运营情况 138
(二)新时期政经环境变化对新亚欧大陆桥的影响 142
二、青岛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提升支点功能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143
(一)青岛提升陆海口岸支点功能的优势条件 143
(二)青岛提升陆海口岸支点功能的制约因素 144
三、青岛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的城市枢纽功能提升 146
(一)从“中心城市”迈向“网络城市” 146
(二)大幅度提高城市的网络节点能级 147
(三)发挥企业在促进城市网络联系中的核心作用 148
(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149
四、青岛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功能的点、线、面提升 149
(一)“点”的突破 149
(二)“线”的提升 151
(三)“面”的扩展 155
第五篇 “一带一路”战略下打造青岛经济升级版研究 161
摘 要 163
一、青岛经济需要升级转型 164
(一)青岛“十二五”经济发展成就 164
(二)青岛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67
二、青岛经济升级的方向 169
(一)绿色发展 169
(二)拓展新增长点:“海洋+”、“互联网+”、军民深度融合 169
(三)推动企业走出去:从“为全球制造”到“在全球制造” 169
(四)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同时发力 170
(五)协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170
(六)推进社会秩序与社会组织原则的现代化 170
(七)经济升级与城市升级联动 171
(八)实现渐进式转型升级 171
(九)提高生产率水平 171
三、青岛经济升级的任务 171
(一)塑造开放有活力的经济体系 172
(二)尊重国际产业演进规律,推动产业升级 174
(三)扩展新行业、新模式 178
四、强壮和完善青岛经济升级的动力机制 180
(一)信念与愿景催动经济升级 181
(二)“一带一路”再开放带动经济振翅高飞 181
(三)优化产业政策支撑经济升级 181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化动力 181
(五)建设一流的数码基础设施 182
(六)建立高度信任的社会 182
(七)培育全民的精细化文化 183
第六篇 青岛与日、韩产业互补及梯度转移研究 89
摘 要 91
一、青岛与日、韩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92
二、青岛与日、韩产业结构比较 93
三、青岛与日、韩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98
(一)承接地在承接产业时应具备的条件 99
(二)青岛的综合优势 99
(三)青岛的问题和挑战 100
(四)青岛市具有承接能力的产业与行业分析 102
四、加大青岛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104
(一)紧盯高端产业转移 104
(二)重视配套产业链建设 105
(三)加大承接日韩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力度 105
(四)产业合作走集群化道路 105
(五)重视中小企业间的合作 106
(六)活用先发优势,促进双向转移 106
(七)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转移 107
(八)形成互利交换的“平行分工” 107
五、青岛承接日、韩产业梯度转移的保障措施 108
(一)降低产业发展综合成本,增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108
(二)加大供给侧改革,增强产业转移的承接力 108
(三)创新转移及承接的载体和平台 109
(四)捕捉新趋势,创新全球化贸易机制 109
(五)强化“一带一路”欧亚大通道的拉动作用 110
(六)加强城市及民间交流,克服政治难题 110
(七)建立与省内及国内其他转移承接区域的良性竞合关系 111
(八)建设幸福宜居青岛,增强城市吸引力 111
第七篇 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产业互补发展研究 184
摘 要 186
第一部分 新亚欧大陆桥国内主要节点城市优势产业 187
一、连云港 187
二、日照 189
三、徐州 191
四、郑州 192
五、武汉 193
六、重庆 194
七、成都 195
八、西安 197
九、兰州 198
十、乌鲁木齐 199
第二部分 新亚欧大陆桥国外主要节点城市优势产业 200
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 200
二、俄罗斯:萨马拉 201
三、波兰:华沙 201
四、德国:柏林、杜塞尔多夫 202
五、荷兰:鹿特丹 204
第三部分 青岛在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区位及产业优势 205
一、青岛的区位优势 205
二、青岛产业优势 206
第四部分 青岛与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产业互补路径 208
一、青岛五大优势产业对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的产业带动 208
(一)青岛港航运输业的带动作用 208
(二)青岛贸易产业的带动作用 209
(三)青岛滨海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210
(四)青岛金融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211
(五)青岛跨文化交流产业的带动作用 212
二、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优势产业对青岛六大产业的带动 212
(一)对青岛陆海统筹、军民融合产业的带动 212
(二)对青岛通用航空产业的带动 213
(三)对青岛生物医药的带动 213
(四)对青岛石油化工的带动 214
(五)对青岛高端制造业的带动 214
(六)对青岛港区物流与临港工业的带动 215
第八篇 “十二五”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及对未来启示研究 41
摘 要 43
第一部分 “十二五”青岛海洋经济的主要成就 44
一、海洋经济增长迅速 44
二、海洋产业体系完备 45
三、“一谷两区”新动能 48
四、海洋特色产业园多点支撑 49
五、创新引领,产学研良性互动 49
第二部分 “十二五”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0
一、海洋科技短板多 50
二、海洋经济规模仍然偏小 51
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52
四、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54
五、产业开发投入不足 55
六、海洋环境问题严峻 55
第三部分 对青岛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启示 56
一、紧跟“一带一路”的国家步伐 56
二、掌握并购工具壮大海洋产业 58
三、打造国际级海洋经济发展平台 59
四、加强浒苔的收集加工研究,打造浒苔绿色产业链 60
五、大力发展海洋国防及军事经济 61
六、加强海洋经济以及文化、社会研究 62
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 63
第九篇 青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302
摘 要 304
一、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平台建设状况 306
(一)区域及国际合作平台 306
(二)自贸区平台 309
(三)合作园区(项目)平台 309
(四)互联互通平台 310
(五)专业服务平台 310
二、青岛“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状况 313
(一)青岛工商中心 313
(二)大数据平台 314
(三)投融资平台 315
(四)贸易平台 316
(五)人力资源平台 318
(六)交流沟通平台 318
三、青岛“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9
四、青岛“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320
(一)指导思想 320
(二)建设原则 320
五、建设投资促进、区域对接、专业支撑3大类服务平台 321
(一)“一带一路”投资促进服务平台 321
(二)“走出去”企业区域对接服务平台 322
(三)“走出去”企业专业支撑服务平台 324
六、青岛“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路径 326
(一)走出建设“大而全”统一平台的迷思 326
(二)优先建设向导型门户平台 327
(三)鼓励平台间的竞争与合作 327
(四)从信息公开迈向高阶段的数据开放 327
(五)建立用户导向的现代服务机制 328
(六)明确财政支持政策 328
第十篇 青岛企业“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 330
摘 要 332
前 言 333
一、青岛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334
(一)青岛对外投资合作现状与趋势 334
(二)青岛企业“走出去”主要形式 335
(三)青岛对外投资合作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36
(四)青岛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与挑战 337
二、企业“走出去”国际经验研究 339
(一)美国:政府支持构成跨国企业的最大保障 339
(二)日本:经济援助搭建企业“出海”桥梁 341
(三)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下的政联企业 342
三、企业“走出去”国内经验研究 345
(一)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引领海外战略项目 345
(二)浙江:海外园区成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346
(三)深圳:龙头企业领跑、中小企业跟随的“群雁效应” 347
(四)安徽:通过评级分类指导建筑企业“走出去” 348
(五)香港:李嘉诚的对外(英国)投资智慧 349
四、青岛企业“走出去”创新的七大方向 350
(一)从开拓市场、获取资源到基础设施及现代服务业 351
(二)从低附加值产品到全产业链高端合作 352
(三)从直接投资到股权收购 353
(四)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出海,再到国际企业联盟 354
(五)从偶发式机遇到全面评估国际政经大势后的主动出击 354
(六)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355
(七)紧随国家“一带一路”脚步 356
五、青岛企业“走出去”创新的九大支撑 356
(一)设立“走出去”重点产业专项基金 356
(二)探索建立青岛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 357
(三)落实政策,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357
(四)大力发展私募基金 357
(五)通过建设“走出去”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全球商业信息网络 358
(六)拓展城市外交,落实外交成果 358
(七)支持民企及中小企业“走出去” 358
(八)贸易和投资并重 359
(九)“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 359
六、青岛企业“走出去”的基本遵循 360
(一)立大志,做大事 360
(二)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360
(三)平衡企业利益和中国国家利益 360
第十一篇 青岛对外投资产业现状及未来前瞻研究 258
摘 要 260
第一部分 青岛对外投资产业状况分析 261
一、青岛对外投资产业概况 261
二、青岛对外投资产业特征分析 263
三、青岛对外投资产业的问题和挑战 265
第二部分 中国对外产业投资新趋势 268
一、中国对外投资进入新时代 268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投资趋势 269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推动对外投资转型 270
第三部分 未来青岛对外投资产业前瞻 271
一、升级青岛企业“走出去”4.0 271
二、对外产业投资的地域布局前瞻 272
三、对外产业投资方向与结构前瞻 277
第十二篇 “一带一路”框架下沿线主要国家参与状况研究 282
摘 要 284
第一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参与状况 286
一、中亚国家 286
二、俄罗斯、蒙古 286
三、中东欧国家 286
四、南欧国家 287
五、西欧国家 287
六、北欧国家 287
第二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参与状况 287
一、东北亚国家 287
二、东南亚国家 288
三、南亚国家 288
四、西亚国家 288
五、非洲国家 288
六、南太平洋国家 288
七、北美国家 288
八、中南美—加勒比国家 289
第三章 “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风险 289
第四章 “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289
一、以经济为主轴,实现可持续发展 290
二、充实内容,完善细节,制定或创建全球标准 292
三、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对接各国发展计划 293
四、国家主导、企业推动、个人参与、智库评估 296
第五章 “一带一路”进程的未来展望 299
一、鸿篇巨制,前景无限 299
二、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是不竭的动力 300
三、暂时的挫折或部分搁浅不影响长期利好趋势 300
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00
五、领导前沿变革,迎接新的全球合作时代 301
第十三篇 国内主要城市创新战略及对青岛“三创”工作的启示研究 65
摘 要 67
前 言 68
第一部分 青岛创新发展战略及“三创”工作总论 68
一、总体思路 68
二、主要目标 69
三、主要措施 69
四、实践成效 70
五、优势和挑战 71
第二部分 国内主要城市创新战略研究 72
一、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73
二、西安:高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74
三、苏州: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75
四、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76
五、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8
六、杭州: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 79
七、天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80
八、广州:建设国家区域创新平台 81
九、南京: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82
十、武汉:光谷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83
第三部分 以“创新之城”为引领,构建青岛开放式创新体系 84
一、光大青岛创新基因 85
二、让青岛成为更适合草根创业的活力城市 85
三、以海洋科技为基础,加大政府研发投入 86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86
五、侧重技术开发创新 87
六、开展多面创新,抢抓全球机遇 87
七、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增加理解和宽容 88
第十四篇 青岛蓝谷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390
摘 要 392
前 言 393
第一章 蓝谷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和环境 393
一、创新背景 393
二、发展机遇 393
三、面临的挑战 394
第二章 蓝谷体制机制创新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394
一、指导思想 394
二、发展目标 395
三、发展思路 395
第三章 蓝谷体制机制创新五大重点领域 399
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99
二、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403
三、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创新 406
四、生态文明体制创新 408
五、党的建设制度创新 409
第四章 蓝谷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措施和路径 410
一、完善顶层设计 411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411
三、强化滚动推进与试点突破结合 411
四、强化创新激励,建立容错机制 411
第十五篇 西海岸新区“十三五”改革前瞻研究 363
摘 要 365
前 言 366
一、改革基础与改革环境 366
(一)改革基础 366
(二)改革环境 367
(三)对标、创标及改革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368
(四)改革趋势 369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70
(一)指导思想 370
(二)基本原则 371
三、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372
(一)创新体制机制 372
(二)突出海洋经济特色 372
(三)激活包容性城市文化,打造活力新区 373
(四)促进新区城乡(东西部)平衡发展 373
(五)构建领先的基础设施 373
(六)广揽人才 374
(七)推进国际化 374
四、改革路径:“3+7+N”改革 374
(一)3项改革重点 374
(二)7个改革领域,“N”项具体改革措施 376
五、十大重点改革举措 377
(一)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 377
(二)海洋产业是新区发展的支撑 378
(三)大力发展海洋军工产业 379
(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380
(五)“三创”:“互联网+”与“海洋+”塑造新区的未来 381
(六)提升城市功能,实现东西部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382
(七)加快基层社区管理改革 383
(八)建设法制化新区 385
(九)推进新区国际化改革 386
(十)抓住“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机遇 388
六、保障措施 388
(一)保持集中领导优势,成立新区改革发展推进办公室 388
(二)凝聚改革共识 389
(三)对改革蓝图最好的珍惜,便是义无反顾地将其变为现实 389
(四)改革取得突破,需要有清晰的行动战略 389
如有需要,请与山东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联系。
电话:0531-88361367
邮箱:haiyangzhanl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