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颖(青岛新闻网2016年06月05日)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致辞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致辞2016年6..
石油价格暴跌,并正在持续发展。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堪称严峻的危险,如果说,对于西方气势汹汹的经济制裁普京完全可以不屑一顾的话..
海洋观念论文海洋战略论文:构建现代海洋观念与战略
摘要: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在海洋战略环境方面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海洋观念;海洋战略;海洋权益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走向海洋的国家之一。宋、元时代,海洋经济和海上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闻名遐迩,海上力量强大,直到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达到了宣扬海洋文化的最高峰。明代中期以后,实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不断得到强化,我国海洋事业走向衰落。近代更是海权丧失殆尽,在造成国家衰落的同时,还铸就了人们头脑中重陆轻海的所谓“大陆观念”。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一、强化海洋国土观
“海洋国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个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国的内海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因而,可认定是严格定义上的海洋国土。从广义上讲,“海洋国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海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一国内海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关于“海洋国土”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海洋学家、国家海洋局前任局长罗镜如的论著中,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这里指的海洋国土,应当是广义的国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世界大洋水体与底土的法律意义均发生变化,领土和国土概念的内涵和法律意义已经广义化。用海洋国土来表述国家的新领土——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把领海也包括在其中,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海洋国土”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同。要把海洋国土面积和陆地领土面积一样写入宪法,要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在我国与邻国海上划界没有完成前,无法获得确切的海洋国土面积。最终得到海洋国土面积的准确数字,需要有一个过程。海洋国土这一法律概念,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专家呼吁,我国目前流行的国土观念亟待更新,国民尽快树立新的海洋国土观。海岸带、海岛土地及其地下底土资源、内海、领海和海岛上层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水文气候资源、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水及其化学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底文物及其他遗弃物等都是国家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强化海洋安全观
目前,中国的陆防形势恰逢历史最佳时期,国家利益分布迅速向海洋方向扩展,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矛盾和压力也来自海上,必须抓住机遇,重视海上安全及海洋斗争,及时调整国防战略布局,加强现代海防力量建设。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要顾及沿海地区、领海、管辖海域乃至大洋航线、海上通道等多层空间的利益存在,还要关注涉及海洋法所赋予的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海洋权益。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安全利益,确定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手段。
当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与海洋问题密切相关。海洋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与军事相关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日益涉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国家海洋安全利益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海洋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单靠军事手段已难以有效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利益。专家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都为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可能性。在积极发展运用海军防卫力量的同时,建立综合海上安全保障战略。在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利益时,既要依托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也要善于运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软力量。
海盗、海上恐怖活动、跨国捕捞、海洋污染、海洋油气及海底资源开发、海军军备控制等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加剧,使得各种涉海权益矛盾日趋尖锐,导致国际斗争复杂化。我们要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海洋公共安全理念,争取地区安全合作中的主动权,以平等互利为基础构筑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强调维护《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地区内海洋争端,化解与周边国家的海洋矛盾。
三、构建国家海洋战略
由于沿岸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能源争夺、国家安全等因素,不少国家都在调整各自的海洋政策,但我国有关部门尚未对国家海洋权益现状和政策作过全方位、宽视野的评估。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组织对我国海洋战略、海洋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调研。作为国家处理一切海洋事务的基本政策,海洋战略是政府筹划对海洋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依据,是国家用外交、军事等手段捍卫国家主权的基础。专家建议,海洋战略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国家的海洋利益,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工程复杂,但必须要尽早完成。
专家指出,海洋战略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领土和主权、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诸方面,这些内涵互相关联,需要统筹协调,并有机联系于其他相关领域战略。因此,只有通过对它的全面、深化研究,提出对策,实践落实,才能加速海洋事业的整体进程。因此,无论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还是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科技战略中,必须抓住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深化研究,并且加速、加强有关对策措施的实施和实践,把经略海洋看成当务之急。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多元的,这些内涵既是互相关联的,更应是协调统一的,还必然从属于和联系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其他相关领域战略。
构建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符合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总体战略,做到维护国家利益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统一。我们追求的海上安全和海上利益是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不是“排他性”的霸权主义。对于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运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和捍卫。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维护。
构建海洋战略还必须符合和服从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整体军事战略。目前我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还落后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也落后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贡献的期待。我们应加速军事力量的建设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同时还要化解“中国威胁论”等有害于中国和平发展大局的国际舆论。
海洋权益的维护,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的规划,明确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和政策,明确近期、中长期维护权益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指导维护海洋权益工作的开展,使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工作走上有计划的发展道路。国家应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可操作的海洋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海洋发展的各项工作,合理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
四、加强海洋宣传教育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的海洋观念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海洋观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加以贯彻,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海洋观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与海洋主权观念。特别要从青少年抓起,把海洋观的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科书中,对下一代进行灌输,引导国民从小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熟悉海洋、关注海洋。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要承担起引导公众增强海洋意识的社会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开展海洋安全和海洋国防教育,普及海洋历史和地理知识,加强中国海防历史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国民对近代以来因海防弱化而导致国破家亡历史的认识,形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坚强国民意志,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形成“爱我海防,强我海防”的国防观念。近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对于发扬和推动我国的海洋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海洋文化建设,完善海洋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