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颖(青岛新闻网2016年06月05日)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致辞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致辞2016年6..
石油价格暴跌,并正在持续发展。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堪称严峻的危险,如果说,对于西方气势汹汹的经济制裁普京完全可以不屑一顾的话..
他们,是城市文明的践行者,
他们,是人性温暖的演绎者。
他们来自这座城市的各行各业,
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青岛好人”。
“文明青岛”正式推出《青岛好人大家谈》栏目,为您讲述青岛好人故事。
深潜事业“老轨”:刘军
有这样一个青岛人,他参与了“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一百多次深潜的所有航次,却没有一次见证过蛟龙的入水或者出水。如此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在哪里?他为什么不在现场?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认识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老轨”的人——刘军。
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唯一的母船,“向阳红09”船担负着我国深潜事业的保障任务。8年来,在轮机长刘军的精心驾驭下,这艘39岁高龄的功勋船为我国载人深潜的122次海试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蛟龙号”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为我国一举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强国行列作出突出贡献。
万无一失的船舶动力保障是刘军给自己立的“军令状”!2012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刘军在超高温、强噪声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保障左右主机连续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期间,茫茫大洋上他一次次组织吊缸抢修船舶主副机,成功化解母船机械设备的一次次险情。
122次“蛟龙”海试,刘军是近千名参试者中唯一从未见证过“蛟龙”入出海壮举的人。因为在每次收放潜器时,他都会在机舱中通过手动配合自动调节,确保万无一失。
2015年2月3日,在“蛟龙”号完成第100次下潜进行回收作业时,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故障,“蛟龙”号无法被回收。我国唯一的潜器和三名潜航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谁来抢修?现场指挥部找到刘军。临危受命,刘军立刻来到10几米高空的吊笼上,和战友们一起悬摇摸索着艰难地完成了第一维修方案。此时专家组又要求执行第二方案。由于作业现场恰巧在船舶烟囱口旁,他们被冒出的废气熏的眼泪直流。终于,在海上颠簸一宿的“蛟龙”被成功回收到母船,潜航员们出舱时,都热泪盈眶,感激地上前抱住满身油污的刘军。
凡是上过“母船”的人都知道“有困难,找‘老轨’”。8年中,刘军毫无怨言地义务为参试单位一次次解难。他知道,找到他面前的这些小事,对潜水器作业和科学实验来说都是马虎不得。正如总专家组组长丁抗评价的那样:没有“老轨”这帮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中国的载人深潜是干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