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改委将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确保一带一路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其中包括推动共建陆海经济走廊,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
文/章骞(凤凰国际智库2016年02月18日)在人类历史上,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幕,海洋这个曾经让人视为天堑的屏障,转而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最初的陕西、甘肃、新疆之间的博弈,继而变为西北五省的竞争,最终西南省份也纷纷入局,中部的河南等省更跃跃欲试。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省份,也从南方沿海的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北方的山东、天津也要加入。
“一带一路”的提出并非偶然,其针对的方向亦很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针对的是中亚及西亚、中东欧乃至欧洲地区;而海上丝绸之路针对的则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其共同之处在于:针对周边地区提出共同发展的倡议。那么,“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背后关系着怎样的国家战略?反映了中国国家战略的哪些新变化?
1. 谁能入局“一路一带”在地方政府的博弈之下,往往选择对自己诉求有利的方面进行宣扬,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是什么,在众说纷纭之下却越来越模糊,甚至变得无足轻重。
2013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通报交流工作进展、听取地方及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后,部署下一步工作。这意味着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结束前期研究,进入专题研究阶段。初步共识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为和平发展谋求双边和多边共赢,以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不过,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是,谁能入围“一带一路”?河南、山东等一些未参加座谈会的省份,都在担心自己被排除在外。
因为,“一路一带”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的重点施政战略,能否入局意味着是否能搭上战略“顺风车”。
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省份还未最终确定。而通常负责区域战略规划编制的国家发改委,迄今也从未正式表态,“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包括河南、山东等地。
此前,有专家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以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为主,但随着地方博弈加剧,四川、重庆、云南等原本不在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地区也纷纷纳入。显然,新的评价标准不是看有没有古丝绸之路渊源,只要处于国家研究确定的思路通道范围而且有战略影响力的区域,也都可以纳入。
国家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协调机制办公室副主任王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商务部依据交通运输大走廊确定了三条贸易通道,分为北中南三线:北线从内蒙古二连浩特、满洲里出境,利用西伯利亚大陆桥;中线以“新亚欧大陆桥”连接中西亚;而南线由于难度较大,尚未贯通,现在正考虑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以商务部考虑的这三条贸易通道来说,确实有传统意义上丝绸之路或者新亚欧大陆桥没有涉及的省份积极参与进来。”王伟表示,这几年四川、重庆、郑州、武汉等地都开通了经新疆通往欧洲的线路,主动融入该经济带。
四川、重庆能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原因正在于此。而按照新亚欧大陆桥的走向,将中部地区排除在外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习近平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曾谈到“五通”,其中之一就是道路联通。而新亚欧大陆桥从东部的江苏到西部的新疆,横贯东、中、西部地区,其道路联通的价值不可否认。如果在中国内部不能起到道路联通作用、设置障碍将中部地区省份排除在外,也就违背了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
在由国家海洋局和交通部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目前范围大致包括东部沿海的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再加上海南、云南。而湖南、天津等省市也在寻求与东盟的合作,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方面,不应仅仅限于沿海的这些省份。而且,东盟国家也希望和中国更广大地区进行合作。”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
据瞭解,目前“一带一路”仍处于研究阶段,要形成正式规划尚需时日,并且还需调研、征求部委和地方意见。而针对目前地方提出的各类机制、平台过多问题,国家发改委将进行整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地方诉求也会反映上去。
不过,要想纳入“一路一带”规划范围,还需符合国家战略意图。那么,这背后的国家战略究竟是什么?
2. 以次区域合作支撑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以中国的战略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国和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最高标准,而不是在照顾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周边关系。
“一带一路”分别对应中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些都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在提出这两条新“丝绸之路”之后,中国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外事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
是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重心,与周边国家推进地区一体化成为新的方向。如何支撑这个新战略?那就需要具体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带一路”也就应运而生。
此外,还有正在研究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而东北亚地区由于局势复杂,且中日矛盾深重,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条件尚不成熟。
3.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要放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作为合作项目,这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更容易被接受;第二,要先做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工作,再与土耳其等国家进行联合研究。”事实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后,中亚国家对此态度不一:有积极支持者,也有态度消极者。其背后原因,正是俄罗斯的态度暧昧。
有知情人士表示,在国际交流中俄罗斯专家曾多次表现出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图的疑虑。
在“海上丝绸之路”问题上,东盟国家也是态度不一。在东南亚,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在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十几年,双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程度较高。
“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在于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进而打造命运共同体。对此,新加坡表示欢迎,印尼则比较谨慎。去年,印尼经济增速不到6%,而这一年正是中国对印尼贸易顺差最大的一年。如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那就意味着开放更大的市场,印尼担忧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印尼的产业。